支付资讯: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问题及

作者:现代金控 编辑:现代支付 时间:2020-08-11
1、概述
 
  当今社会,移动支付已经渗透到中国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扫码支付、手机转账、各种手机pay等。移动支付是指使用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终端进行支付的服务方式。从实现方式上可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其中,近场支付一般表现为使用移动设备在POS终端完成的支付,例如NFC支付、扫码支付等;远程支付则指通过互联网发送支付指令以完成支付的行为,典型的场景如手机网购付款、手机银行转账等。
 
  本文对移动支付产业现状进行了梳理,通过回顾移动支付发展历程,分析了推动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就目前第三方移动支付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为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2、移动支付现状
 
  2.1 交易规模持续增加,同比增速放缓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2020年Q1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56.7万亿,同比增长2.3%.交易规模处于历史相对高位,但由于Q1受疫情影响,规模较2019Q4略有下降。从增长率来看,移动支付在经历了2013年开始的高速增长后(在2013年至2017年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01%),逐步趋向于稳定。
 
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
 
图1 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
 
  2.2 使用率持续走高,手机端应用趋势依旧
 
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图2 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季度,我国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7.65亿,占手机网民的85.3%.
 
  3、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
 
  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移动支付试水期
 
  2013年以前,国内移动支付群雄逐鹿,各方在自己的细分领域纷纷尝试移动支付。中国银联、移动运营商、手机厂商以及第三方支付合纵连横,就近场支付标准、各种移动支付产品展开了激烈角逐。中国银联在国内移动支付发展初期进行了大量探索,联合银行推出了诸如SD卡、“苹果皮”(针对苹果手机的定制机壳)等产品。联合移动通信运营商推出了NFC-SIM解决方案。甚至在部分地区率先试水二维码业务,当时主要推广被扫模式。
 
  (2)移动支付场景带动PC端用户向移动端迁移
 
  2013年开始,支付宝移动支付交易高速增长,且主要是远程支付。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余额宝的出现极大的刺激了用户移动金融的需求,凭借余额宝高收益及存取灵活的特点,支付宝APP用户活跃度得到了极大提升;二是前期阿里电商平台积累的大量PC端用户集中向移动端迁移,为移动支付提供了用户基础。2013年11月,支付宝手机支付用户超过1亿;三是O2O行业的出现为支付宝提供了更多的消费场景,引流了大量用户。
 
  (3)移动社交应用引发了P2P转账交易快速增长
 
  微信在2014年春节期间推出了“微信红包”功能,短时间内迅速带动了P2P转账交易量的迅猛增长。当年,中国移动虚拟账户转账规模的增速达到了956.3%.对比而言,2014年美国移动P2P转账交易的增长率为136%.国内移动支付规模和增长率明显高于美国。
 
  (4)扫码支付带动线下支付快速增长
 
  随着微信、支付宝对线下二维码市场的争夺,扫码支付已经普及到国内的每一个角落,从西北高原到东南沿海,用户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基本上无需携带钱包即可实现支付。2016年,中国扫码支付的年增速达到了1038%.
 
  4、移动支付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支付宝、微信市场规模占据绝对优势,形成双寡头局面
 
  艾瑞咨询《2019Q4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季度数据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支付宝占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达到了55%,微信(财付通)达到39%,其他机构仅占6%的份额,双寡头地位依然牢固。支付宝和微信凭借庞大的用户群体和丰富的支付场景,已经多年牢牢占据市场优势,并且仍在不断培养用户粘性、开拓新的支付场景以巩固行业地位。而其他市场份额较小的企业则只在一个较小的细分领域具备优势,例如京东金融是京东的电商体系,天翼支付的主要场景是中国电信和运营商付费体系等。
 
  (2)标准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
 
  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例,两者的二维码标准不一,互不相通。虽然市场上出现了聚合支付服务商向商户提供了聚合收款服务,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用户。但仍有众多的中小商户通过张贴不同收款码的方式进行收款,用户需要打开不同的app进行扫码后完成支付。各种行业应用支持的移动付款方式更是五花八门,例如,不同城市公交地铁支持的支付方式多各式各样,用户经常需要下载不同的app来应付不同的支付场景。
 
  (3)支付创新层出不穷,风险隐患始终存在
 
  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很多前沿科技被应用到支付场景。自2018年底开始,支付宝正式推出“蜻蜓”刷脸支付产品,率先开启了刷脸支付。同一年,腾讯发布“青蛙”系列产品,银联联合各大银行联合发布“刷脸付”产品。各种刷脸技术的出现给人们支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有用户通过3D打印的头像可以轻松骗过刷脸设备完成支付。
 
  (4)过度搜集数据,用户隐私难以保证
 
  在商业利益驱动下,一些平台服务商或手机应用会在用户没有授权的情况下读取、上传用户隐私数据。个人支付信息若被收集,再和坐标信息、健康信息、社交信息等相结合将对用户的隐私产生不利的影响。信息的过度收集对于隐私的侵犯将有可能导致用户对移动支付工具抵触,不利于移动支付的发展。
 
  5、产业发展建议
 
  (1)打造公平市场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微信、支付宝能够占据移动支付市场超过90%的份额,一方面是因为两者自身有无可比拟的电商及社交场景加持。另一方面,支付宝和微信利用特定的市场环境,绕开银行卡组织与商业银行进行直连,自身作为收单机构却又承担了转接机构的角色,形成相对封闭、自我发展的全链条支付业务体系。同时,在备付金全部上收到人民银行以前,支付宝与微信以积累的大量客户备付金作为存款从各发卡银行换取了较低的支付通道价格,压低了资金通道成本,形成对传统银行卡产业的成本优势,抢占了大量用户和商户资源。随着交易断直连以及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交存至ACS账户的实施,联机交易层面,微信、支付宝的交易全部经由中国银联和网联转接到发卡银行。资金清算层面,客户备付金均通过人民银行ACS账户进行出入金,有效地避免了资金风险。
 
  (2)统一支付标准,实现互联互通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发布的金融科技三年规划要求,落实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最近几个月,支付宝先后与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开启二维码互认互扫试点合作。未来,各大银行手机银行、微信、支付宝都将实现二维码的互认互扫。用户可以利用其中任何一款前端应用,实现二维码的主扫和被扫付款。
 
  (3)由转接清算机构实现关键信息转接
 
  为防范关键信息的伪冒及泄露风险,交易识别的关键要素应当有权威机构进行统一转接。类比与线下支付时代的POS机,银行卡的磁道或芯片信息以及交易密码,均由中国银联转接到各发卡银行进行识别认证,一方面保证了信息转接的安全高效,另外,也可以借助银联风控系统进行风险交易的识别与控制。刷脸支付中的关键信息--人脸,目前由前端设备采集后,由各机构通过各种渠道与国家机关人脸库进行比对与验证,无法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安全性,亟待由权威的转接清算机构进行转接。
 
  (4)加强数据保护,保障用户隐私
 
  针对移动支付产品过度获取用户隐私数据的问题,亟需出台相关法规细则予以制止。同时,应针对具体业务制定配套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范,在系统和业务层面双管齐下,约束违规行为。
 
  6、结语
 
移动支付与大众生活联系紧密,移动支付的高速发展给用户带来了极大便利,节约了社会成本,促进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但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移动支付市场非良性竞争依然存在,部分机构受商业利益的驱动,过度收集用户隐私数据,关键信息转接安全性不足等问题。
 
 
 
 

(敬告:以上内容仅为文宣文章,不代表官方数据与立场,仅作参考,任何疑问请通过官方微信、电话沟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