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牌照买卖江湖:半年价格缩水50%

作者:现代金控 编辑:现代支付 时间:2018-11-07
    有统计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40.36万亿元人民币,无论从规模还是增长率上来看,第三方支付都是风口上的行业。
 
    在2011年-2015年,央行共发放271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在2016年支付牌照暂停发放,并坚持“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提高质量、有序发展”的原则,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
 
    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共238家,也就是说央行累计注销支付牌照名单已增加到33家。
 
    在广阔市场与“稀缺”资源的背景下,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近几年一直被热炒。
 
    今年年初,《证券日报》曾报道《支付牌照买卖江湖》一文,当时坊间传闻全牌照最高可以叫价30亿元,但均价12亿元左右被业内认为是合理价位。
 
    就连小米、恒大、唯品会等公司的支付牌照都是通过收购了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取。而这些大型企业收购支付牌照的主要目的是为业务提供便利,同时掌握更多的大数据。
 
    而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支付牌照价格的热度开始冷却。可以看到已知的案例是拼多多收购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等,网传花费仅2亿元—3亿元。
 
    “牌照价格分很多维度和具体业务,但即便是最值钱的业务也开始降价了,且成交量也非常低。”有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基本上是有价无市。”
 
    支付领域“双寡”格局的形成使需求方减少,是支付牌照冷清的原因之一。
 
    有数据统计显示,支付宝和腾讯金融分别以53.76%和38.95%的市占率占据主导地位,两家企业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占比高达92.71%,剩余7%的市场份额由200余家公司抢夺。
 
    京东、百度、苏宁、国美、唯品会、滴滴、美团、平安、万达、拼多多早已纷纷入局,互联网公司、传统金融机构、电商、地产企业、通信企业等各行业“龙头”,在第三方支付领域都占有席位。
 
    “随着巨头布局完成,市场份额已被瓜分殆尽,新入局者很难再分到‘羹’,需求方减少,价格自然也跟着降低。”前述业内人士认为。
 
    与此同时,在强监管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加速洗牌也迫使牌照交易市场回归理性。
 
    此后由于部分机构未能顺利续期,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最新数据,目前国内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为238家。
 
    第三方支付机构目前来源主要由支付手续费、备付金利息收入、增值服务收入三部分构成。在现实情况中,支付手续费的利润较低,增值服务部分有一定控制,因此收入结构仍较为单一。
 
    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巨头布局完成,支付市场份额已被瓜分殆尽,新入局者很难再分到“羹”,这就使得需求方减少,最终支付牌照交易价格也随之降低。同时,监管收紧也使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有一定回落。
 
    不过,中金支付品牌总监兼产业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辰鹏也向《证券日报》表示,“支付牌照价格确实在回归理性,这也是市场的大势所趋。”
 
    但这并不妨碍支付市场领域持续表现其上涨大势。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437.68亿笔,交易金额达584.99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业务138.71亿笔,交易金额487.3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78%和2.96%;移动支付业务149.24亿笔,交易金额62.8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09%和60.24%;电话支付业务4135.86万笔,交易金额2万亿元,笔数同比增长4.45%,交易金额同比下降9.16%。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1230.14亿笔,交易金额48.2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4.37%和53.35%。
 

(敬告:以上内容仅为文宣文章,不代表官方数据与立场,仅作参考,任何疑问请通过官方微信、电话沟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