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转型助力国有银行深化改革

作者:现代金控 编辑:现代支付 时间:2018-11-02

        十年来,国际金融格局最显著变化就是中国银行业快速崛起。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由2007年的7.2万亿美元增至2017年底38.6万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四大国有银行均位列全球资产排名前五名。2017年我国GDP总量达12.2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增速保持前茅,稳定的经济增长推动中产阶级快速崛起,根据安永和星展银行预计,2030年我国中产阶级人口将占总人口70%,中产阶级将释放更广泛、强劲的消费能力,孕育更大的金融服务市场,赋予中国银行业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巨大成绩与乐观前景下,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却日趋紧迫,我国商业银行“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制造业温和复苏,加之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和相对谨慎的财政政策,令部分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凸显。美联储加息预期和缩表进程,置于中美“贸易战”背景中,扰动进出口、汇率、就业等因素,并进一步影响金融外部环境。同时,中央金融会议将防范和化解风险作为三大任务之一,推动金融去杠杆、去通道的监管要求,坚定当前金融“脱虚向实”进程。而净息差收窄、盈利增幅放缓,直接导致银行储蓄分流和负债成本增加,金融业脱媒现象加剧,大中型银行利润个位数增长成为“新常态”,银行业面临紧迫的转型压力。

 

        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对金融服务模式带来重大影响,数字化竞争者来势汹汹,银行业站在数字化时代的门口。近年来,面对金融竞争格局的巨变、金融服务提供者和客户交互模式的转变,利用数字化渠道获取金融服务成为主流。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金融科技公司运用数据科技,研发崭新的数字化金融服务,对传统金融市场实施“降维打击”,从单纯汇款、支付等业务拓展到融资、投资等传统金融行业“腹地”。麦肯锡公司预测,2025年,银行五大零售业务中10%-40%的收入将面临威胁,20%-60%的利润将会消失,这种威胁直接来自数字化竞争者,为应对这些“门口野蛮人”的压力和挑战,银行业亟需将数字科技嵌入到日常金融服务,开启数字化革命的大门。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银行业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新变化。在新形势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银行业的支柱,面临着如何顺利闯过“资产质量关、经营转型关、改革创新关”的难题。

 

  在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看来,有的银行已开始转型,有的则尚未破题。“近些年来,(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过度依靠外延的扩张、网点优势以及吃息差等方式发展自己。虽然这种现象随着经济市场化、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存贷款利率的逐步放宽有所改善,但是到目前为止,大银行拼规模的竞争格局还是没有完全改变。”梅兴保直言,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要从骨子里,即发展方式、经营理念、体制机制及考核等各个方面进行战略转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转型是个系统工程,并非只是做产品创新,“应该自上而下,从银行高管到中层到基层柜面人员,其业务流程、银行文化、风控模式等都要转。一个系统的转型,就像一个大船调转航向,一定会遇到很大阻力。”

 

  事实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早期定位各有侧重,如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承继原有职能的同时不断拓展外延,向全能型银行靠拢。不过,随之而来的则是行业对于其同质化现象的争议。

 

  “我们发现,在银行业转型过程中,不断面临新的环境。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资本市场打通了,银行业务开始交叉,许多信贷业务延伸到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直言,“这就取决于银行本身的战略问题,是成为一个门类齐全、什么都有的金融机构,还是专注于某个领域。特别是在综合监管的情况下,成为什么样的机构十分重要。”

 

  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何大勇认为,“就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发展到如今几十万亿元的规模,事实上都是全能银行,不太可能再成为一个专业化的银行。各家银行能做的是,构建在全能型银行上的某些局部的特色,如县域、国际金融业务或中高端客户等。”

 

  “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必然要打破专业性界定的壁垒,这是市场选择。最终要在市场竞争中根据不同经营方向和重点形成差异化竞争。”张承惠说。

 

        过去商业银行提供什么金融产品,客户只能选择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如今,商业银行其发展和经营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服务客户群的重要变化,将决定未来金融的主要服务模式。未来几年,伴随着数字技术成长的80后、90后,乃至00后将成为社会财富创造的主体,更成为消费市场的生力军,因袭着数字思维,他们将定义全新的个性化金融服务模式。像过去凭感觉、凭经验来设计、研发、营销银行服务,次世代消费者将不会为此“埋单”。

 

        由此,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科技在金融领域的探索和发展,以客户为中心,已逐渐校准新金融服务的雏形。利用数字技术将现实中的业务问题在信息系统中进行模拟和重现,从而将现实转变成数字和数据,完成数据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共享和流转,是真正实现金融流程和数字化技术融合的方向。对商业银行来说,这种数字化转型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唯一的出路。商业银行也在数字化技术赋能下,实现产融新生态、金融供给新精度、金融业态新模式、风险监控新方法,以点带面促进金融业要素和资源进一步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和协作化发展。

 

        1.产融结合新生态:实体经济是金融行业的根基,金融行业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Bank 4.0时代,银行将完成全面深刻的数字化转型,脱离物理网点的束缚,与各类国民经济行业深入融合:以“产业数据+金融”为切入点,衍生数据网贷、供应链融资、ERP贷款等服务;以“产业场景+金融”为切入点,衍生金融SDK、云缴费、银企直连等服务;以“产业平台+金融”为切入点,衍生电商平台、金融社交平台、住房租赁平台等服务,让产业金融“无处不在”。

 

        2.金融供给新形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据技术加速产品创新,切实提升了金融供给能力,衍生金融新触角,并以数据驱动实现客户精耕细作,确立重服务、轻资产的新金融增长模式。技术创新在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的同时,更提高了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金融资源的细粒度和精准化配置,尤其是助力中小微企业降杠杆、调结构、转动能,切实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实现金融供给侧改革。

 

        3.金融业态新模式: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金融进化能力,数据为金融业务“新物种”奠定了基础,为金融业态丰富创造了条件,如应用区块链的电子货币、基于量化投资的智能投顾、创新股权众筹的在线融资、建设无人网点的智能银行、聚焦长尾客户的精准营销、融合AR、VR的金融介质等,银行渠道、服务和产品接入金融科技的引擎,使银行金融能随数字化转型随需而至。

 

        4.风险防控新方法:传统银行风险防控系统多元、功能单一,多个碎片化风控系统令数据难于统一、汇总,业务处理中需大量人力接入,成本高且效率低。同时,由于外部数据缺失、模型陈旧、时效性差,更无法适应现代金融服务需求。数字化转型构建了基于金融科技的实时风控平台,实现内外数据整合和多维度关联关系分析,应用新的智能化模型来实现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欺诈风险的一体化智能。

 

        通过新一代基础架构云平台的建设,将计算、存储、网络等异构资源统一管理,实现农行IT基础架构随需而变、灵活调度、动态扩展、快速交付、负载均衡和集约使用的目标。同时,紧扣业界动态,搭建开放平台分布式核心系统架构,推进主机交易下移,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应用系统“上云”工程。

 

        作为农行建设智能银行的底层智能支撑,与百度合作投产金融大脑,在同业首次建设了企业级AI金融平台解决方案。其构建感知和思维两大引擎,实现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感知技术输出和智能学习、智能决策等金融模型供给,将为客户带来更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实现农行数字化时代的换道超越。

 

        数据是金融科技的基础资料,基于“国产PcServer+国产Gbase数据库+开源Hadoop”框架,农行搭建了中国银行业最大的数据仓库和大数据平台,并成为国内首家在金融PB级大数据建设中实现技术自主可控的银行。通过自主构建数据模型、数据集市、配套工具、分析挖掘、数据服务、数据治理等一揽子平台和工具,为数据驱动金融创新提供了统一的解决方案。


(敬告:以上内容仅为文宣文章,不代表官方数据与立场,仅作参考,任何疑问请通过官方微信、电话沟通为准!)